.jpg)
丽水市侨商会副会长、丽水市绿季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毛克非说,“父母移民是为了子女教育,而我回国,是为了接住‘地瓜经济’的根脉。”作为第二代华侨,毛克非的人生轨迹横跨太平洋——幼年随家庭通过投资移民扎根美国加州,成年后却选择回到中国,在中美贸易的浪潮中寻找双向赋能的答案。从赴美逐梦到归国筑桥,他的故事折射出新一代侨商对家国关系的重新定义。
移民往事:从华人孤岛到社群森林的蜕变
初抵加州:华人社群的稀疏年代
2012年赴美时,毛克非眼中的加州华人社群仍是孤岛:“2000户的小区只有几十户华人,大多从事传统行业。”但十年间,一切悄然改变:“如今至少四五百户华人,做海外仓的、物流的、电子烟出口的,各行各业都在扎根。”这种变化,既是华人经济实力的提升,更是中国制造业出海的微观注脚。
家族选择:从房地产到酒店业的传承与洞察
受父亲从事房地产的影响,毛克非将目光投向酒店行业:“中国旅游经济崛起,精神文化需求会催生酒店业爆发。” 这个选择既延续了家族商业脉络,更暗合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——当物质生活富足,旅游与住宿成为新的增长极。
中美观察:贸易逆差背后的理性与感性博弈
对流氓逻辑的批判:解构贸易战的认知偏差
谈及特朗普的“贸易逆差等于吃亏”论,毛克非直言:“就像去超市购物,老板没在我这里买东西,就觉得吃亏,这是流氓逻辑。”他用数据拆解美国对中国的依赖:“45%是电子产品,纺织业仅 10%,塑料和家具出口各占 4%、6%,美国民生离不开中国供应链。”
台海关税的荒诞:政治操弄与经济现实的割裂
“对台湾加 32% 关税完全是扯淡。”他指出台湾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地位:“生产都在台湾,加税只会自损供应链,不切实际。”这种矛盾,凸显了贸易战中政治考量与经济规律的激烈冲突。
理性与感性的平衡:中国的谈判智慧
“理性上应谈判,涉及民生;感性上可硬气,中国有底气。”毛克非的双重判断,折射出新一代侨商对中美关系的复杂认知——不回避竞争,也不惧怕对抗,但更期待在博弈中寻找共赢空间。
给出海企业的生存法则:头部合作与本土化深耕
出海必选题:从被动选择到主动布局
“制造业企业现在不出海不行,但不能盲目。”他给出清晰路径:“先绑定头部客户,出海办厂降成本,再靠规模效益吸引更多头部。”这一路径的核心,是通过聚焦细分领域头部资源,降低试错成本。
侨商价值:做接地气的跨境连接器
“华人社群就是天然的本土化跳板。”毛克非强调,加州华人圈已形成从物流、仓储到销售的完整生态:“比如深圳电子烟通过华人海外仓进入美国,比纯本土企业更懂两端需求。”侨商的价值,正在于消弭文化与商业的信息差。
从移民二代到跨境创业者,毛克非的身份转换背后,是中国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参与者的时代跃迁。正如他所言:“华侨不该只是‘枝叶’,更要成为连接中美经济的‘根茎’——让中国的制造力与美国的市场需求,在侨商搭建的桥梁上双向流动。”
在中美关系复杂多变的今天,这样的桥梁思维尤为珍贵:不站队对抗,不盲目乐观,而是以商业理性与华侨韧性,在竞争中寻找合作切口,在差异中培育共生土壤。这或许就是新一代侨商,对地瓜经济最生动的诠释。(完)